教育信息化进入“2.0时代”,“新师范”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而有所作为?近日,2019年“新师范+教育信息化2.0”高峰论坛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,来自教育行政部门、港澳地区高校、省内外高校、教育学刊、知名信息企业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齐聚岭南师范学院,共同探讨 “教育信息化2.0”支持下的“新师范”建设思路、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。
广东率先部署“新师范”建设 “
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。”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指出,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.0 ,建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、课程标准、测评指南等标准体系,这是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,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的需要。
广东率先在全国提出“新师范”建设,并在2018年颁布“新师范”建设实施方案,提出要推行全方位的“互联网+教师教育”,推动教师培养由传统教学方式向混合式教学转变,推动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相衔接,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,建设“省级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库”,打造连接教育主管部门、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教师教育云平台。
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介绍,这次论坛将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和广东省“新师范”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契合广东教师教育工作的实际,对搭建高校、中小学校、政府、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,形成教师教育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共同体,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。
岭南师院积极探索“新师范+信息化”
“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知识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,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过程。”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认为,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让知识的传递方式由单向转向了多向互动,教师角色转型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导者,师生关系也将转变为学习伙伴和学习共同体。
岭南师范学院作为这次论坛的主办方,在教育信息化和“新师范”建设融合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,学校建设的“未来教育空间站”可以让大学课堂直接连通中小学课堂。学校将与湛江市共同开发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,包括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门课程的教案、课件、视频、学案等共约五万份,真正打通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,进一步助力提升湛江的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。
全科教师发展迎来“春天”?
近日,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,《中国教育学刊》杂志社和岭南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“第二届全国全科教师发展论坛”举行。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齐聚岭南师院,围绕“协同培养——新时代全科教师教育的传承与变革”主题研讨交流,共同为全科教师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。
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、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德胜等出席论坛。
论坛分设全科教师职前培养、全科教师职后专业发展两个分论坛,通过学术研讨、实践交流和借鉴比较,解决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理论困惑,理清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及特征,从而为我国全科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,更好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。